精彩故事03
到上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争相发展导弹驱逐舰。1983年,中国自行研制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由潘镜芙担任总设计师。从事了几十年舰船事业的他深知,这个任务并不轻松。
新型导弹驱逐舰在建造时曾有过一个深刻的教训——所有设备没有经过陆地上的调试就直接上舰安装,结果在使用后发现了不少问题。“跟老型号相比,新型的上舰设备更为复杂,还有很多是新研制的。一旦上舰后出现问题,后果难以预料。”早在论证阶段,潘镜芙就提出在新型导弹驱逐舰研制过程中加入陆上联调试验环节。这个环节在中国过去的军舰建造中是从来没有的。
1990年秋天,持续200多天的大规模陆上联调试验结束,潘镜芙终于松了口气,设备达到了上舰标准。海上世界,气象万千,任何一个小小的焊接瑕疵,就能导致船毁人亡的惨剧。新型导弹驱逐舰是要走向深蓝的战舰,钢种必须要经得起严苛的考验。为此,潘镜芙决定采用新钢种。然而谁也没料到,新钢种在试焊时总有开裂现象。


有人建议,保险起见,不要采用新钢种。可潘镜芙却一再坚持,“我们要想办法把问题解决”,“复杂的工程项目设计中,要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两年多的夜以继日,新钢种的技术难关终于攻克。
经过多年努力,由潘镜芙主持设计的中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哈尔滨舰和青岛舰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交付中国海军使用。“我有3个孩子,儿子伏波,女儿丽达,军舰就是我的老幺。”看着亲手设计的一艘艘舰艇驶向深蓝,是潘镜芙最骄傲的事。